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甚至发生“钝化”和“撕裂”,“全球”产业链面临蜕化为“区域”产业链的风险。同时,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矛盾,不断抨击中国,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去中国化”呼声越来越高。面对这一严峻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努力强化国内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建立更加包容的新型全球产业链,对冲全球经济脱钩的潜在风险。

资本逐利天性造就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个经济体依据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一个历史过程,产业链的全球化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它是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环节和时空布局中逐渐形成的客观关系。长期以来,经济成本问题一直是产业链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无论是早期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还是这些年再向东南亚转移,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没有变化。由于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其通常占据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最终销售阶段,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最多。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等价值链低端位置,大部分收益都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因此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新殖民战略”,但这并不表明其对发展中国家百害而无一利。随着经济发展,各国间的依存度逐渐上升,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自身实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吸收外国资本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依靠外贸增强自身竞争力,甚至可以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占据产业链优势地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和韩国,又如现阶段的中国。

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发生蜕变

疫情初期,中国政府为杜绝病毒扩散全面停工停产,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取消中国航班和部分贸易联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为206504亿元,同比下降6.8%。二季度伊始,中国对疫情的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国性的复工复产逐步展开,经济逐渐回暖。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欧美经济严重停摆,传统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国也成为疫情重灾区,因此中国许多企业的复工复产前景不容乐观。相关专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甚至与人类共存,在其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必然会遭破坏。

随着疫情发展,中国通过有效防疫开始全面复工复产,欧美发达国家却沦为重灾区。德国、意大利扣押口罩、欧洲各国和美国在中国机场争夺口罩、美国各州竞抢呼吸机、油价暴跌、美股熔断等一系列令人惊讶的现象都体现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破坏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发达国家向外大量转移制造业,通过控制金融来收割发展中国家,却在面对人类共同灾难的时候连口罩这种低端制造品都不能充足供应,不得不说是种讽刺。面对疫情,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高安全等级,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产品技术不达标,被迫退出全球价值链;疫情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原材料供给受限,中间品无法贸易并进一步生产,最终产品需求收缩、大量积压,国际贸易损失惨重,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未来,社会公共安全将是发展的重点,经济效益不再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产业链会在一定程度上内缩,尤其是医疗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在现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产业链必然会发生重构和演化。

重塑全球产业链责无旁贷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颇多的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从最坏的角度来说,若此次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国内贸易行业复工困难,发达国家产业链能够在短期内成功回流国内,随后“去中国化”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必然倒退。中国政府首先应当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相关行业就业稳定,保证贸易从业人员生活基本需求,并重点着手于国内生产链体系构建对传统全球生产链的替代。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拥有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公民平均消费能力不断增长。2019年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六年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传统产业链的断裂虽然会在一定时间内阻碍中国发展,但长期看来,这有助于帮助我国从外向型经济结构转变为“内外平衡”的产业结构,建立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循环经济体系。中国可以利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将产业链向中西部和东北部延伸,构建以东部沿海为主导的国内生产链,实现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并带动中西部和东北部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补齐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短板,实现相关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新兴企业生长,扩大就业,并有利于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在5G、高铁等基建方面领先其他国家,但芯片、半导体和航空发动机等行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现代产业链在各行业都存在交叉,某个行业的短板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生产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攻克这类难题,实现进一步发展。

再次要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交流抗疫经验,并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物资援助,尽快缓解当前各国严重的疫情形势,使其经济发展早日回归正轨。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更加包容的新型全球产业链体系,对冲现阶段“去中国化”的潜在风险。同时要利用美国自顾不暇这一段时期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其配套齐全的制造业基础吸引外部投资。

从正常角度来说,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短时间内无法真正实现产业链回流,富士康赴美开工的计划泡汤、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等现象都说明了产业链回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来补齐发展短板,整合相关产业链。同时在这一段时间内,发达国家也需要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继续生产贸易产品,从而能够稳定就业。同时,借助现阶段美元升值机会,向与中国有大宗商品交易的国家提供人民币债券,偿还其手中的美元债,降低世界范围内美元配额。另外要辅以新基建标准输出,强化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体系构建,继续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陈启斐)